產品知識
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告訴我們怎樣研究人工智能
發(fā)布日間:2018-12-11 09:08:00 瀏覽次數:22
很有趣的是,與《美國增長的起落》相似,《科學迷宮里的頑童與大師:赫伯特·西蒙自傳》(中國出版集團中譯出版社出版)當中,關于人工智能的內容也是在洋洋巨著的*后一篇用不算大的篇幅記敘的。赫伯特·西蒙是一個曠世奇才。他是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和心理學教授,于197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。
赫伯特·西蒙的學術是在信息科學大爆炸的時代背景下發(fā)生的,與信息處理范式倡導的心理學的重大變革息息相關。他率先使用計算機模擬構建*度復雜、系統的人類行為模型。
赫伯特·西蒙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重要學術貢獻是有限理性理論,他認定人類智能是有規(guī)律地使用符號?;诖?,對機器思維所開展的研究工作為新的認知科學打下了理念基礎。
這本自傳讀來令人津津有味。關于人工智能的內容,以下可見一斑。赫伯特·西蒙在自傳*四篇《60歲以后的研究工作》說到關于人工智能問題曾經發(fā)生過的論戰(zhàn):
20世紀80年代新的研究工作的重心是模擬科學發(fā)現。一直以來,“創(chuàng)造能力”是懷疑論者質疑人工智能*后的借口。在模擬創(chuàng)造能力的過程中,一定要使用不會被人誤認為是瑣碎或無用的任務。因此,我們的研究小組選擇了科學史的重大時刻作為我們的實驗任務。開普勒的行星運動*三定律的發(fā)現;歐姆的電傳 導定律、道爾頓的化學反應理論、原子和分子的發(fā)現、燃素和氧的燃燒理論之爭,克雷布斯關于尿素在生物體中合成的解釋,等等。
赫伯特·西蒙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說:
科學家為自己設定了很多不同類型的任務:建構重大的問題,發(fā)現有趣的現象,找到隱匿在數據背后的規(guī)律,針對現象和有關理論提出新的表征方法,推斷理論的邏輯結果并對它們進行測試,設計實驗,發(fā)現能說明經驗歸納結果的解釋性機制,發(fā)明供觀察和測量用的新儀器等等。
所有這些任務都使用通用的解決問題的過程,這與棋手下棋時選擇棋子的移動、醫(yī)生做診斷、計算機推銷員針對用戶配置系統、建筑師設計房子、有機化學家合成新的分子所用的方法一模一樣。